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12/15任務進展

今日進度:
完成WCST講解與講義
整理病歷資料

明日預定:
彙整PDT研究相關資料並與謝老師預約時間討論
聯絡陽明個案星期五施測問題

心得:
主要是續昨天未打完的部分

多接觸不同的人可以激發出更多想法
像是與宛薈聊天的時候
宛薈提出說其實目前我正在做的認知研究
以收案的條件來看
或許在一般診所會有更多的個案可收
認真思考過後覺得宛薈說的沒錯
就連之後要做的BI與CAT的發展
由於收案條件主要為OPD
如果到復健診所收的話會不會較醫院更容易呢
畢竟那邊才是主要收OPD的地方

不過這時就要考慮IRB的問題了
也要找願意合作的診所才行呢

今天上WCST的課
在與其他研究生討論時獲得不少東西呢
像是WCST雖然可以分別列出個案總體能力與分別的細項功能
但這項分數真的是代表個案的這種能力嗎?
例如failure to maintain set分數低並不一定代表受試者的短期記憶能力差
還需要看個案當場的表現
例如是否個案是刻意去猜轉換的牌數或是沒有耐心造成
單從數據方面根本看不出來

薛老師後來解釋說
由於這些項目並沒有定義清楚
造成闡釋分數時容易有多方歧異
至於測驗出的分數是否真的代表這項能力也是需要從研究中去驗證的
另外施測時的選擇也會受到個案經驗的影響
像是有做小兒的研究生表示說小朋友一開始都會以顏色來選擇
非常少考慮到數量
但目前我測驗過的成人(含健康受測者)卻大多從數量開始考慮
這就可能是因為小朋友生活上會接觸數字的時間較少造成
但平常訓練時就很常以顏色或形狀來教學
自然而然會先考慮顏色

不過我在念的時候事實上有研究提出小兒與成人的信度比較
似乎小兒的信度較差,尤其是年紀越小(最小是6歲半)
研究生說可能因為小朋友多半沒耐心完成
但還是要看一下最新相關的論文才能確定吧

另外也提到了這是否可以用來做診斷別的確認
我覺得現在使用WCST通常是用在已確認診斷別的個案身上
去確認哪些執行功能是真的受損,並且嚴重程度有多少
WCST並不是特別針對某診斷設計
一開始就是針對一般人使用的
薛老師另外表示目前鮮少人有如此使用

雖然謝老師告知說可以一個星期至少撥出2小時來思考
可是我不是那種可以明確分割時間的人
有些想法是突然想到的
例如交通或是等待病人的時間
甚至像是評估WCST時就會順便寫下
導致現在有些東西都很亂很難整理

大概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
整理的時候總覺得很難下筆
撰寫收案條件真是困難

雖然說要跟謝老師討論
不過總覺得會浪費謝老師的時間的樣子...
真是糟糕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