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閱讀-評估的基本概念

問題:
1. 於第三頁所提到臨床上評估工具所面臨的四個問題,除了改善評估工具之外,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如加強臨床工作人員的訓練使用等。另外像是第二點,是因為認為不能花費過多的時間於評估上才會希望一次全面性評量完嗎?

2. 第五頁提到Kirshner及Guyatt 認為健康相關評估工具的實用功能,三項皆是效度相關而沒有信度,是因為實用性嗎?

3. 數字符號轉換測驗(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SDMT)是什麼測驗?(待查)

4. p.9提到一般測驗為避免學習效應而前後測時間約相隔1至2星期,是如何訂出此時間的?

5. p.10 若於短時間(如2-4週)評估個案之認知功能,將難以解釋數據變化是否因學習效應所造成,但像我所施測的認知評估工具是於兩週內再評 那這樣是否此準確度會受到影響?

6.要如何設計評估工具以避免隨機誤差的出現?能舉例嗎?

7. P.22所提到的“擬測量”是什麼意思?

心得
在P.4提到關於目前臨床單位普遍由於業務繁忙,個案/家屬不瞭解評估之重要性(或治療師無暇解釋評估之重要)等原因 ,我覺得是相互的,若治療師認為不重要,僅認為是一種必須形式的話,自然個案/家屬不會感覺到重要性,也僅是配合施測。

另外表面效度的存在價值也沒有辦法了解,可能是因為他是一種主觀的效度,而且功能似乎可以被內容效度取代,個案可能覺得這個測驗可以了解到他目前的困難是什麼,但不一定個案想的就是對的啊,那這個表面效度的存在價值不就不大了嗎?就算一個評估工具表面效度佳,但也不一定會有人應用吧。

總結來說閱讀完這篇文章可以了解目前亟須改善評估工具的重要性,不過也會讓我覺得除了積極開發新的評估工具外,也需要適當教育目前臨床工作人員,因為大多數人仍是認為經驗遠比工具重要,雖然經驗真的很重要,但若沒有評估工具驗證,職能治療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謹的科學,可以被人取代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